编者按: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儒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为促进学术交流,国际儒联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出部分学者和嘉宾的成果。
大会期间,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副理事长,日本早稻田大学常务副校长渡边义浩教授以“诸葛亮的‘大一统’”为题作主题演讲。现根据现场演讲情况整理并刊发,以飨读者。
10月20日上午,渡边义浩教授以“诸葛亮的‘大一统’”为题作主题演讲。
诸葛亮的“大一统”
渡边义浩
受刘备的三顾茅庐之礼,诸葛亮当时与刘备进行了非常著名的“隆中对”,这一决策后被称为“天下三分之计”。在那之后,刘备根据“隆中对”的战略占据了荆州南部和益州,并且建立了蜀汉,与曹魏、孙吴三分了天下。但是三分天下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停止征战,因为诸葛亮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实现“大一统”,而“天下三分”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之一。
这一事实是非常明确的,却并未得到一个清晰的认知,这大概是由于两点原因:
第一,“隆中对”虽然提到了“天下三分”,但并明确提出那是手段,而非目的;
第二,诸葛亮所学的荆州学以《春秋左氏传》为重要的经典,而《春秋左氏传》与尊重“大一统”的《春秋公羊传》又处于古文、今文学派的对立之中。这些都是主要的原因。
我想分析的是指出上述两个误解的原因,并且通过与以“天下三分”为目的的鲁肃做对比,阐明诸葛亮想实现的是“圣汉之大一统”。
在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隆中对”的战略是什么。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对其提问做出了问答,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又称“隆中对”,当时刘备所问的内容是有三点:
第一点,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第二点,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第三点,君谓,计将安出。
这三点都是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的问题有三:
第一,汉室陷入困境、献帝离开都城迁都至许的原因。
第二,自己希望伸大义于天下,却落得失败,曹操逐步确立霸权,延续至今。
第三,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汉室复兴之志的计略。
对此,诸葛亮先是指出:
第一,献帝蒙尘的原因是在于董卓专权以来的群雄割据;
第二,曹操能够在其中得势,除“天时”之外还有“人谋”的相辅相成。紧接着,对拥有百万雄兵、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诸葛亮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构想。
之后诸葛亮又进行了回答,他认为:
第一,孙氏可以统治江东,已历三世,应视其为“援”,而不可谋攻。
第二,跨据荆州、益州,安抚西面的“诸戎”和南方的“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修政务。
第三,一旦天下局势有变,派上将自荆州进攻洛阳就可。
第四,霸业得以建立,汉室便可复兴。
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用“霸业”一词来形容打倒曹操、复兴汉室的过程。难道说,复兴被汉儒尊奉为“圣汉”的汉朝仅仅是“霸业”的一种而已吗?我是提出疑问的。
在打倒曹操之后,吴与蜀汉的关系又将如何演变呢?对此孙权与邓芝也曾展开讨论。关于灭曹之后的两国关系,邓芝的主张是这样的:“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这些可见《三国志·邓芝传》。
孙权认为消灭曹魏、实现太平之后,天下由吴蜀二国分治,“不亦乐乎”。邓芝则援引《礼记》曾子问篇中的“天无二日,士无二王”作为回应,并且明确提出:如果孙权不投降,战争将一触即发,唯有天下统一才能实现太平。对于邓芝这番直率的言辞,孙权深感钦佩,于是致信诸葛亮,对明确传达蜀汉方面、即诸葛亮本心的邓芝给予赞扬,并直称,能够促成两国和睦的唯有邓芝而已。
实际上,即便与孙吴结盟,就算打倒曹魏也不过是“霸业”而已。那么,打倒曹魏前的“天下三分”,在诸葛亮这里更称不上是主要目的了?!疤煜氯帧辈还鞘迪帧笆ズ褐笠煌场钡氖侄味?。打倒曹魏之后,还要消灭孙吴,进而实现“大一统”,这才是诸葛亮“隆中对”所追求的王道。
作为东汉官学的《春秋公羊传》开篇处明确记有“大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汉代儒学的王道不是其他,正是“大一统”。在诸葛亮“隆中对”“天下三分”的战略构想中,“天下三分”并不是目的,“天下三分”不过是实现打倒曹操的霸业而已。打倒曹操之后,实现“圣汉之大一统”,才是诸葛亮真正的人生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东吴鲁肃的“天下三分”是如何思考的。我们与诸葛亮进行横向对比,孙权也将“大一统”视作必然,当他的谋臣鲁肃抱着“天下三分”的目的主张在江东称帝时,孙权的反应就透露了这一点。孙权所追求的其实是“桓、文之功”,即成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而非取代汉室,或于江东自立。对此鲁肃的回答是这样的。
鲁肃认为,首先,汉室是无法复兴的。在以“圣汉之大一统”为理想的东汉,这是极为激进的观点。同时他也认为,孙权应当做出以下几点:
第一是于江东形成鼎足之势,即“三分天下”,自立于江东,而非成为霸主。下一个是只要保住长江流域,并不需要统一天下,也可以于江东称帝建号,进而谋取天下。
简而言之,他的建议是在江东称帝。在鲁肃看来这与刘邦自汉中夺取三秦,自称汉王的“高帝之业”有类似之处。但是孙权一旦称帝,就与刘邦有了本质的区别。
对于鲁肃的献策,孙权感到惊讶,并且做出了答复。这个在《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里面有所记载。孙权他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并非以江东为天下自称皇帝,而是将江东视作一方,以“辅”汉室而已。张昭是孙权政权中北归“名士”的代表。对于鲁肃,他是颇为忌惮的,直指其不值得予以重用。
在得知曹操南下、刘表病逝后,为了亲自确认刘备是否具备“第三极”的潜力,鲁肃以吊唁为名前往荆州,之后他将提出“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带回吴地,安排其与孙权会面,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在周瑜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之后,为了将荆州借予刘备,鲁肃对孙权展开了劝说。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功绩并不突出,尽管如此,鲁肃通过将荆州借予刘备,同时为曹操树立新敌,成功创造出了“第三极”的力量。
周瑜病逝后,吴国的中央军由鲁肃接替带领。直至鲁肃病殁,吴国再未与曹操或刘备交战。也就是说,与诸葛亮不同,鲁肃的天下三分并非统一天下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据说孙权在江东称帝登基时,曾如此称赞鲁肃的功绩:“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保ā度尽肪砦迨摹堵乘啻罚?/p>
由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华北生产力下降,江南有了自立的条件。鲁肃在察觉到这一点后提出了“天下三分”的目的,并成功将其转为现实。孙权给予了“明于时势”的赞扬。
我们看第三点,将荆州学与《春秋左氏传》进行一个对比。
在同样的社会形势下,尽管同鲁肃一样相信“天下三分”的可能性,但诸葛亮却仅仅将其视为手段,而非人生最终的目的或蜀国最终的目的。为什么呢?
诸葛亮正式开始修学,是在为躲避战乱而迁居荆州襄阳之后。这里正是“荆州学”的发源之地。所谓荆州学是为了与以《周易》为顶点构筑起的“三礼体系”的郑玄经学进行对抗,并且以结束战乱为目标的实践性儒学。具体而言,荆州学将《春秋左氏传》置于其核心地位?!洞呵镒笫洗凡还饷杌媪苏铰抑械拇呵锸贝?,还融汇了《孙子》等兵法智慧,揭示了平息战乱的方略与途径。因此,诸葛亮将《春秋左氏传》定为军事和行政的规范。比如第一次北伐时,由于马谡违反军令而失利于街亭,在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做出了以下安排:“(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保ā度尽肪砣濉吨罡鹆链罚┲罡鹆敛还獯ΨA寺碲眨棺越等?,为右将军,他这样做也是因为在《春秋左氏传·宣公传十二年》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支撑。
诸葛亮将《春秋左氏传》作为刑罚的基准。这并不限于军事,而是延伸至内外政务之中。也就是说诸葛亮作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并非宣扬“圣汉之大一统”的《春秋公羊传》。不光如此,在诸葛亮所治理的益州,被视为传统儒学的“蜀学”的中心,是以杨春卿为首的。他的儒学是“谶纬之学”,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儒学,注重针对预言未来的纬书的解释。诸葛亮所研习的荆州学对谶纬思想持否定态度,与蜀学在学术传统上存在差异。即便如此,诸葛亮依旧吸纳了众多蜀学成员加入到刘备政权之中,在刘备势力占据汉中逐渐壮大之际,曹魏杀害献帝的谣言一经传出,蜀学学者们就声称祥瑞出现,并捏造了试图促使刘备即位正当化的纬书。刘备政权也对此做出回应,将蜀学所尊重的、同时也是东汉官学的今文学用到益州的统治之中。在追尊甘皇后时,则援引了《春秋公羊传》“母以子贵”的说法。
当然,学派之间的分歧并未立即得到解决,当刘备准备与孙吴开战时,“蜀学”代表人物秦宓“以无天时之利”试图阻止东征,结果被刘备投入监狱。刘备死后,诸葛亮启用秦宓为别驾从事,并向其打探董扶、仁安等学者的情况,致力于蜀学的复兴,这个也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在刘备亲征期间,则让称“聋”不愿出仕的蜀学学者杜微出仕为官。
作为益州的统治者,诸葛亮虽以“荆州学”为自身的治理理念,对尊崇《春秋公羊传》的今文学的“蜀学”也持宽容态度。诸葛亮受遗孤之托,以复兴圣汉为毕生志向。他终其一生没有称帝,而是以“圣汉之大一统”为目标,坚持北伐,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可谓是“汉”的最终继承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主君刘备曾自称汉室宗亲,以复兴汉室为国是坚持与曹魏进行抗争。而且因为,诸葛亮是东汉“儒教国家”确立的儒教一尊之价值观的正统继承者。奠定曹魏基业的曹操尊重多元价值观,是贵族文化的前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与此相对,尽管荆州学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重视刑罚等新的要素,诸葛亮追求的始终是“圣汉之大一统”这一崇高目标。相较曹操而言,他不过是集成了“汉”之传统的保守派,而非新时代的开拓者。当中国回顾自身的“汉”之传统时,就连之后宋代朱熹也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正如“汉字”、“汉民族”等称谓所体现的那样,中国逐渐将自身与“汉”紧密联系在一起。诸葛亮的“大一统”志向,终于在千年之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