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儒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为促进学术交流,国际儒联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出部分学者和嘉宾的成果。
本期我们刊发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先生的文章《中拉文明互鉴回顾与展望》。
徐世澄先生(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简介】
徐世澄,男,生于1942年5月,上海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顾问。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古巴哈瓦那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历史系。长期从事拉美问题研究,特别是拉美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是中国拉美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中拉文明互鉴回顾与展望
徐世澄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明就开始进行交流和互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国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中国和拉美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数十万契约华工组成的劳动大军,筚路蓝缕,同拉美各国人民一起,共同进行农、矿业开发和交通建设,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了拉美的沃野,对各侨居国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拉美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在同拉美国家正式建交前,我国同拉美多国开展过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已经从民间到官方、再到官民结合。进入21世纪,中拉文化交流趋于活跃。中共十八大之后,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巴西时,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中拉关系新格局,其中将“人文上互学互鉴”置于重要位置,中拉文明互鉴和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其特点是:一是交流领域日益拓宽,交流频率日益机制化;二是交流主体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三是我驻拉美各国使馆、孔子学院、中资企业和在拉美的海外华人社团和在提振中拉人文交流活力和塑造中国海外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在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中国与拉美地区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互鉴和交流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今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建议,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一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充分体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
自古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明就开始进行交流和互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国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中国和拉美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国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中国文化传统自起源发展至今,从未被割断。
第二,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有多个中心,长江、黄河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和合”的文化,故其“内聚”和“外兼”是对立统一体。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第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中华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拉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与中国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传统被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断。由于中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断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发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没能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而是以移植来的欧洲文化成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
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拉美文化是“杂交”文化或“混合”文化。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与中国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其起源是多种的,不同之处是拉美文化是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汇合和融合。
第三,开放性和独创性。拉美文化极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亲和力,它有很强的融合力,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开放和创新并举是拉美文化兴盛发展之根本。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拉美古代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的问题,中外学者历来都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旧嫌辛街忠饧?,形成了“同源派”和“自我派”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后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各自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的。前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后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各自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的。“同源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和人物有:法国汉学家歧尼、墨西哥前总统埃切韦里亚、墨西哥教授基奇霍夫、哥伦比亚教授古斯塔沃·巴尔加斯、中国的章太炎、兴公、陈汉章、陈志良、朱谦之、马南邨(邓拓的笔名)等人;“自我派”的主要代表学者有:西方第一流汉学家克拉卜洛特(德国)、希勒格(荷兰)、李约瑟(英国),中国社科院已故前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历史系博士生蒋祖棣等。
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有据可查的中外文献记载,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自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半期,有一些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际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共移植拉美的“马尼拉华人”约五六千人。这些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产品和中国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时,也把墨西哥银元“鹰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人食品结构的多样化起推动作用,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华工、华侨对拉美经济、文化的贡献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数十万契约华工组成的劳动大军,筚路蓝缕,同拉美各国人民一起,共同进行农、矿业开发和交通建设,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了拉美的沃野,对各侨居国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拉美的繁荣。如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咖啡、棉花种植园的发展,智利硝石和秘鲁鸟粪的开采,巴拿马、墨西哥等国铁路的修建,都凝聚着华工的血汗。此外,华工、华侨和华人把生产技能(如秘鲁等地的水稻种植、巴西茶叶的栽培、古巴等拉美多国中医中药的使用等)传授给拉美人民,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服饰、烹调、过春节等)带到拉美,如时至今日秘鲁利马的居民都还称中国饭馆为“契发”(chifa)。此外,在古巴等国的华侨还同当地人民并肩战斗,流血牺牲,为这些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重要作用。拉美国家独立后,在拉美的华侨华人比以前更加广泛地参加侨居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活动,为促进拉美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增进中拉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美洲白银源源不断流向中国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包括墨西哥、玻利维亚等国),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日本。中国通过与欧洲的贸易,获得了大量白银。欧洲将掠自美洲白银的40%左右运往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中国通过与欧洲的贸易,获得了大量白银。欧洲将掠自美洲白银的40%左右运往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在18世纪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从欧洲和日本获得的白银近48000吨,欧洲商人直接通过太平洋经马尼拉转手到中国的白银在10000吨左右,加之其他途径,中国在此期间获得了60000吨左右的白银,大约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总产量的一半。
德国学者弗兰克认为,中国“吸收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些白银是如何促成了16世纪至18世纪明清两代的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与增长?!庖磺兄阅芊⑸苯釉涤谥泄煤椭泄嗣裨谑澜缡谐∩纤哂械囊旌跹俺5木薮蟮牟欢显龀さ纳芰?、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备ダ伎嗽谑橹行吹溃?6世纪到18世纪,美洲的白银产量迅速增长。16世纪总计产量约为17000吨,平均年产量为170吨;17世纪总计产量为42000吨,年均产量增加到420吨;18世纪总计产量为74000吨,年均产量增加到740吨,其中52000吨输入到欧洲,另外40%,即20000吨以上运到亚洲。而运到欧洲的白银,又有32%至40%又转运到亚洲,此外,美洲“存留”的白银还有一部分直接从太平洋运到亚洲?!爸辽儆幸话攵以嚼丛蕉嗟拿乐薨滓辉说蕉?。”另据统计,“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143吨,仅1597年一年就有345吨”,“17世纪时这种方式运送的白银多达每年50吨,当然,这些白银最终都流入中国?!?/p>
美洲农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美洲的农作物,主要是拉美的植物、农作物和草药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世纪以来,约近30种美洲植物品种相继传入我国,主要有:玉米、甘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菠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其中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花生、西红柿、烟草等品种在我国的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的饮食生活、食物结构、人口增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美洲作物传入我国的积极意义是有助于中国人口的增长,使中国人的饮食更趋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食料作物品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料生产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餐桌,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滋润了中国人的心灵。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拉关系与近现代拉美华侨
清末中外关系的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近代的国际关系。清政府先后与拉美5国秘鲁(1874)、巴西(1881)、墨西哥(1899)、古巴(1902)和巴拿马(1910)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对拉美外交成为晚清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清末中拉建交的背景是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博弈和互动中开启了外交近代化之路,尽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的侵蚀,但当时清政府仍然是代表中国的唯一主权实体。从拉美来看,19世纪20年代末,拉美的独立运动基本结束。到20世纪初,在原西属、葡属和法属的殖民地,先后建立了20个拉美独立国家。这些新兴拉美国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
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很快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矿山的开发、大庄园的经营需要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但奴隶制的废除阻碍了非洲黑奴的引进,欧洲移民难以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拉美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大量的华工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
晚晴时期中国和拉美国家双边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华工问题和发展双边贸易问题。清末和民国时期随着我国与拉美多国建交,拉美华侨比以前更加广泛地参加侨居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活动,为促进拉美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增进中拉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新的贡献。
民国政府与拉美建交情况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在民国时期,拉美有11个国家先后与我国建交:巴西(1913),秘鲁(1913),智利(1915),玻利维亚(1919),巴拿马(1922),尼加拉瓜(1930),危地马拉(1933),多米尼加共和国(1940),委内瑞拉(1941),萨尔瓦多(1941),哥伦比亚(1941),洪都拉斯(1941),古巴(1942),哥斯达黎加(1944),墨西哥(1944),厄瓜多尔(1946),阿根廷(1947)。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的中拉文化交流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在同拉美国家正式建交前,我国同拉美多国开展过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中国同拉美许多国家都是先从文化交往开始,逐步增加和扩大其他方面的接触,最终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文化交往架起了一座连接中拉人民友谊的桥梁,对推动中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起了功不可没的开路先锋作用。20世纪50年代文化交往架起了中拉人民友谊的桥梁。由于历史的原因,拉美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同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没有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因此,中国政府设法利用民间文化交流的形式与拉美国家进行交往,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拉美这一相距虽远但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大陆,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同拉美国家“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争取建立友好联系和发展文化、经济往来,逐步走向建交”的基本方针。在同拉美国家正式建交前,新中国都同拉美国家开展过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
20世纪50年代,中国邀请拉美多个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曾邀请了19个拉美国家的1200多人士来我国访问,其中包括作家、教授、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国会议员以及工会、妇女等各界知名人士,如智利著名的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0-1973)、画家万徒勒里(1924-1988)和社会活动家、后来任总统的阿连德(1908-1973);墨西哥著名壁画家迭戈·里维拉(1886-1957),社会活动家、前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1895-1970)将军;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1912-2001)、古巴著名诗人尼古拉斯·纪廉(1902-1989)等。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了与拉美人民的友谊,为以后建交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会见万徒勒里等拉美文化人士。
与此同时,50年代,中国也派出了16个民间代表团,包括文化代表团、民间艺术团、杂技团、新闻工作者等访问了8个拉美国家。1954年中国文化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一届拉丁美洲大陆文化会议并访问了智利。1956年8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楚图南率领中国民间艺术团到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评论称这次旅行演出是中国和拉美文化关系的新的里程碑。派遣各种文化代表团和艺术演出团体进行友好访问和演出,是当时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各国文化艺术团体的相互访问和演出,既介绍了中国艺术,也使各国人民认识了新中国,对于促进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员和重要人士都表示了对中国友好的愿望”,愿意和中国“发展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1958年武汉杂技团访问巴西。1959年5月,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到智利、乌拉圭、巴西和古巴访问,与当地新闻、文教、经济和政治等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
新中国成立后,拉美一些国家陆续成立了对华文化协会或友好协会,努力促进同我国的文化联系与友好关系,促进了拉美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早在1952年10月1日,智利友好人士就成立了“智中文化协会”,该协会在阿连德等重要人物的积极支持下,为促进两国的文化和友好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9月墨西哥-中国友好协会和巴西-中国文化协会成立,同年12月成立阿根廷-中国文化协会。1959年2月成立玻利维亚-中国文化协会,同年6月成立乌拉圭-中国文化协会,9月成立哥伦比亚-中国友好协会,10月成立秘鲁-中国友好协会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拉的文化交往自上世纪60年代初起,随着中国与拉美建交国家的增加,中拉人文交流增多,与一些拉美国家签订了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交流的协议。60年代前半期,中拉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明显增多。拉美一些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文化名人纷纷应邀来华访问。除前面提到的古巴领导人多尔蒂科斯、格瓦拉外,还有墨西哥的哈拉将军、前临时总统希尔、巴西副总统古拉特、多米尼加共和国前总统博什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及我国党政其他领导人会见了拉美贵宾,并同他们进行亲切友好的会谈,推进了中拉友好关系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60-1964年,拉美国家约有20个包括工会、妇女、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代表团先后访问我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派出近10个友好代表团分别访问了拉美7个国家。1961年7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拉丁美洲研究所。从1960年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学系又先后开设了拉丁美洲史课程。1964年,中国一些高校先后建立起第一批从事拉美研究的机构,如上海复旦大学拉美研究室、天津南开大学拉美史研究室、武汉师范学院(后改名湖北大学)的巴西史研究室等。自60年代初起至今,古巴为中国培养了数千名西班牙语干部;墨西哥自70年代中期起至今,也为中国培养了数百名西班牙语干部。中国的西班牙语工作者翻译出版了数百种拉美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为中国读者了解拉美文学和拉美现状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拉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拉人文交流更加密切。1983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曾经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已经从民间到官方、再到官民结合。中国同约20个拉美国家签订了数十项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或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和合作协定。中国派遣了许多政府文化代表团、表演艺术团组、体育队组、艺术家、作家去拉美国家访问交流,在拉美国家举办过中国电影周、文化周,举办绘画、考古文物展、摄影展、工艺美术品展、邮票展等,受到拉美人民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也有众多政府文化代表团、艺术团组来中国交流献艺,同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中拉之间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物、博物馆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向拉美国家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引进拉美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已成为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21世纪头十年中拉人文交流日益频繁进入新世纪,中拉文化交流全面展开。2000年9月,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举办了《帝王时期的中国:西安王朝文物展》。2001年墨西哥文物展“神秘的玛雅”先后在西安、广州、北京和上海举行。2004年,以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为团长的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古,中古社科学者举办多次研讨会。2004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巴西文化中心。2006年6月,“墨西哥绘画:从壁画三杰到当代”“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和“墨西哥当代陶器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7月,“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2006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在墨西哥城建立了中墨研究中心。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联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失落的经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展》。同年2月,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拉美。2006、2007、2008和2011年,中国先后作为主宾国派出艺术团参加了古巴第10届国际音像节、墨西哥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和哥斯达黎加国际艺术节。2010年,中国以组派艺术团组和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参与了拉美多国纪念独立两百周年文化活动。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多场演讲,让中国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拉美文学的魅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拉人文交流中共十八大后,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时,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中拉关系新格局,其中将“人文上互学互鉴”置于重要位置。2012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在北外成立了墨西哥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社科院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签署合作协议。2015年6月,社科院考古所与洪都拉斯签订了共同开展玛雅文明重要城邦科潘遗址考古研究的协议。2015年初在北京召开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所通过的《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将2016年确定为“中拉文化交流年”。2016年3月24日,由文化部主办的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开幕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隆重举办。开幕式演出《中拉时间》以宏大的气势、热烈的拉美风情揭开“中拉年”序幕。当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16位驻华使节出席,来自13个国家和中国的艺术家联袂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中拉艺术盛宴。在“中拉文化交流年”,上百个中国和拉美国家艺术团进行双向往来,数千名艺术家、媒体记者、机构代表相互交流,数量、规模和活动的广泛覆盖,多姿多彩的活动与深度的文化艺术合作,在中国刮起拉美文化艺术旋风,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集中展现中国文化艺术魅力。2016年11月21日,在访问秘鲁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秘鲁利马出席了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并参观《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图片展和“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习近平指出,文化关系是中拉整体外交的重要一翼。要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举办为新起点,牢牢把握中拉整体合作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借鉴彼此文化成果,让中拉文明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为世界多元文化版图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通过这一活动,习主席将中拉文明互学互鉴推向新的高度。2016年11月,在智利举办了中拉媒体领袖峰会,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中国和拉美国家的100多家主要媒体与会。2017年以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拉美分中心已邀请多名拉美记者访华并开设了3期交流培训班。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大幅增加了拉美地区来华的培训、教育奖学金名额。中国政府在2015-2019年和2019-2021年间分别向拉美地区发放了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民心相通是“五通”的基础2013年9月,习主席在访问中亚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随后,2015年3月,在中国政府公布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官方文件中提出了“五通”,文件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近些年来,在中国兴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热”,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绘画、工艺美术、烹饪美食、针灸医术和武术功夫等在拉美不少国家广为传播,越来越受到拉美人民喜爱。在不少拉美国家,兴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热”和研究“中国热”。中国对拉美文化交流,不仅要把中国特色的文化介绍给拉美国家人民,而且要吸收、借鉴拉美文化。目前中拉文化交流已进入多渠道、多层次的交往局面。中拉文化交流已在中拉关系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在拉美的孔子学院不断增加??鬃友г菏侵泄菇逃嘌岛臀幕サ囊徽琶?。中国已经在拉美25个国家建立了46所孔子学院和18个孔子学堂。在中国西语和葡语教学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地区开设西班牙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104所,开设葡萄牙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41所。中国拉美研究机构已增加到近60家,主要集中在高校。中拉文学交流活动不断增加。从2000年至2017年8月,共计381种拉美文学作品在我国翻译出版,其中2012年至2017年8月共计出版186种。中拉关系的发展也带动了拉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最近几年,中国当代作家如莫言、王蒙、铁凝、路遥等的作品也被译介、传播到拉美国家。2022年4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在汉学交流方面,2023年2月5日,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在青岛成立。
当前中拉人文交流的趋势有以下特点:
一是交流领域日益拓宽,交流频率日益机制化;
二是交流主体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从以政府主导为主,趋向政府和民间结合。民间团体、大学、科研机构、媒体和企业成为人文交流的活跃的主体,网络等新媒体手段的使用使中拉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三是我驻拉美各国使馆、孔子学院、中资企业和在拉美的海外华人社团和在提振中拉人文交流活力和塑造中国海外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拉人文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发展比较碎片化,没有形成合力、难以达到复合效果;缺乏总体性、纲领性的平台和长远的规划;没有建立高级别的人文交流机制。
随着中拉文化相互交往的扩大和加深,必将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而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推动中拉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拉美文化都具有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和开放包容的共性,同时又都正经历着当代文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双方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懊烂烙牍?,天下大同”,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在相互尊重和欣赏彼此文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定会为中国和拉美友好合作以及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贡献。中拉文明交流,不仅要把中国特色的文化介绍给拉美国家人民,而且要吸收、借鉴拉美文化。目前中拉人文交流已进入多渠道、多层次的交往局面。中拉人文交流已在中拉关系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拉文化相互交往的扩大和加深,必将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而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推动中拉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他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中国与拉美地区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互鉴和交流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