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9日至21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儒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为促进学术交流,国际儒联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出部分学者和嘉宾的成果。
大会期间,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印度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狄伯杰(B.R.Deepak)先生以“泰戈尔和印中文明对话”为题作主题演讲。现根据现场演讲情况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狄伯杰(B.R.Deepak),印度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思考印度》(THINK INDIA)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印关系,中国文明和翻译等。
10月20日上午,狄伯杰教授以“泰戈尔和印中文明对话”为题作主题演讲。
泰戈尔和印中文明对话
狄伯杰
一
印度和中国的历史密切相连,两国之间在思想、人文、技术和商品等领域有持续的循环流通,这在历史上的书面和口头记录中都有丰富的记载,两国之间持续对话,不仅丰富了彼此的文明,而且使得临近的其它政体受益良多。
在中印文明对话之中,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泰戈尔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学者和僧人。
之所以刚才强调两国之间的循环流通,也是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启发,他曾经提过,相向地流才是真正的“交流”。
正是思想、技术、商品、人文的循环交流,丰富了印度和中国的文明,包括东土佛教的诞生,还有天文学、文学、音乐和语言从古代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此外,像制糖、造纸、炼钢、冶铁、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技术和产品也从中国流通到印度和其它国家,这样的一种循环流通无疑丰富了全球的知识体系。
而这样的循环流通,也得益于人员的自由流动。例如,中国在此时期诞生了最早的翻译行业,其中很多从业的译员就来自印度和中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代的译员负责在中国创建了佛藏,从而保留了很多在印度已经失传的佛教经典。像《大唐西域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使得人们能够藉此发现在欧亚大陆广阔地理空间上那些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因此,交流的核心是文明互鉴,而不是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中印之间是文明互鉴,而不是文明冲突。
二
今年适逢泰戈尔1924年访华100周年,我相信,他当年在中国发表的言论,即使到今天也言犹在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在中印两国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丝毫不逊色于古代两国的学者和僧侣。
中国知识分子在泰戈尔访华前,就已经相当熟悉他的作品,尤其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在中国得到更加广泛的翻译和出版。泰戈尔的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是1913年10月1日,当时钱志修在《东方杂志》第10卷第4号上发表了题为《泰戈尔的世界观》的文章。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其中许多是年轻知识分子,在对待泰戈尔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像陈独秀、沈雁冰、瞿秋白等学者强烈反对泰戈尔的观点,而梁启超、徐志摩、郑振铎、冰心等人则支持泰戈尔的世界观。现在我们没必要回顾当时的文学争议,但事实上,像郭沫若、冰心、王统照、郑振铎、沈从文、许地山、徐志摩这些文化名人都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进而又影响了更多的中国年轻人。
梁启超表示:“我把印度称为我们的兄弟友邦,并不是对泰戈尔的一种客套话,这样的兄弟之情是有历史渊源的?!惫?1年至789年间,有37名印度学者访问了中国;公元265年至790年间,有187名中国学者访问了印度?!拔颐嵌纪渡碛诜⑾趾秃胙锸澜绲恼胬怼N颐且烟ど媳枷蛉死嗄康牡氐穆贸?。我们深切感到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彼徊奖硎?,“我们将像一千多年前庐山人民欢迎真谛一样,欢迎泰戈尔?!薄拔颐窍嘈盘└甓晕颐堑闹匾圆谎怯诠糯聪路鸫穆砻腥遗瓮饣胤梦手泄⑸挠跋?不在鸠摩罗什和真谛之下。”
泰戈尔在当时也回应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古老而又亲爱的兄弟。”在上海期间,泰戈尔还说:“并不是因为你们期待我去传达什么信息,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深信,印度曾经在其辉煌的过去向中国这片土地派遣了仁爱的使者,不是商人,不是士兵,而是最优秀的印度子民,他们翻越沙漠和海洋带来了来自印度的礼物,这是印度历史上伟大的任务,就是架起通道,消除障碍?!?/p>
可见,梁启超和泰戈尔在1924年的讲话,在一个世纪之后正在成为现实。梁启超提到的“奔向人类目的地的旅程”可以解释为中印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而泰戈尔提到的“架起通道,消除障碍”也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他的目标就是要加强互联互通。
泰戈尔对于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崛起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持乐观的态度,他在中国的一些演讲可以体现这一点。
在杭州,他对“我的东道主们”说:“当我接近你们,我想用自己那颗对你们和亚洲伟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赢得你们的心。当你们的国家为着那未来的前途,站立起来,表达自己民族的精神,我们大家将分享那未来前途的愉快。我带着信心接近你们,我坚信你们的国家在崛起时会展现出民族的精神。”泰戈尔所说的中国的未来,可以理解为“强大的中国”,也就是习主席所说的要强大起来。强大的中国不再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可以展现出民族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热议的文化自信。我们要满怀信心地重新审视中国的文明根源。泰戈尔在北京的时候也谈到了西方文明,他当时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是积极正面的,但是他也补充说,如果我们忽视了自己祖先所遗留的道德智慧和财富,那对我们自己来说是一种堕落,可以说是数典忘宗,道德智慧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个只知道生产生活物质和随时准备开战的制度。他也曾经谈到道德智慧的财富,自然让我们想到孔子、老子和佛陀,他们的教义滋养了中印文明漫长的岁月,并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知识体系。
在杭州期间,泰戈尔还说:“朋友们,我来是想请你们重新打开交流的渠道,我希望它仍然存在,尽管长满了被遗忘的杂草,但仍然有迹可循。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中国更接近印度,印度更接近中国——不是出于政治或商业目的,而是为了无私的人类之爱?!?/p>
这些话再次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情怀,这也与孔子和孟子倡导的“仁”遥相呼应。泰戈尔指的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明互联,以及欧亚大陆人民搭建的互联互通的桥梁。他访华的目标就是要重新打通这些联通渠道,这不是出于政治或者商业的动机,而是出自于无私的人类之爱。他在北京还专门提到日本的傲慢态度,他警告说:“东方在突然获得好运时不知道保持谦逊,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突然获得政治上的巨大成功的话,其实他正处于历史上极其危险的关键时期,这个在日本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彼顾担骸罢馐且怀〖枘训目佳椋枰毡居镁∪Σ拍馨炎约捍影谅某就林姓瘸隼?。这样的傲慢会掩盖智慧的道路,而骄傲会带来自我灭亡的力量,最终走向孤立,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还会产生与周围邻国的持续摩擦,削弱自己的防卫盔甲?!焙罄慈毡救肥稻苏獬±返某颈?,在泰戈尔访华20年后遭受到了毁灭式的打击。
在南京期间,泰戈尔在跟学生交流时也说道:“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难道不正是人类世界的黑夜吗?世界陷入沉睡,各个种族把自己封闭在各自的藩篱之内,还自称为国家?!彼涫凳欠炊悦褡?、国家这个概念的。这也让我们想到当前有些国家提倡的“小院高墙”。泰戈尔还说:“有些人所举的所谓的火炬之光并不代表着文明之光,而是指向剥削?!碧└甓训啦皇窃谔嘎邸靶≡焊咔健被蛘呶颐悄壳罢さ谋;ぶ饕迩阆蚵??在清华访问期间,泰戈尔一如既往试图说服学生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寻找解决之道。他问:“你了解自己的心灵吗,了解本国的文化吗?你们知道自己历史中最优秀的精华和最悠久的遗产是什么吗?你们必须得知道,如若你们想要自免于最大的侮辱——遭受蔑视,遭受弃却的侮辱。发出你们的光芒,加入到的灯火阑珊世界文化盛筵中。”
当他结束访华的时候,泰戈尔说,我的心留在这里了。
他的访华之行结出了非常丰硕的结果:
第一,泰戈尔访华促进了中印的友好关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如徐梵澄、徐悲鸿、曾胜提等人都进入了泰戈尔创办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成为了优秀的文化交流使者。
第二,泰戈尔访华促进了对东方文明的研究,包括在印度和中国开展的研究工作,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去反制欧洲中心主义。中国的大学也开始加强对印度的研究,在印度,大家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从而进一步去促进中印的交流。维斯瓦·巴拉蒂大学成为印度第一所专门开展中国研究的大学,印度与中国的文明对话是研究的中心主题。
第三,泰戈尔访华极大地增进了对泰戈尔作品和印度文学的理解。在中国,掀起了翻译出版泰戈尔作品和印度文学的热潮,英语的中介逐渐被泰戈尔的母语孟加拉语所取代。
第四,泰戈尔访华影响并培养了许多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
三
最后简要做一下总结。今天我们在一起庆??鬃拥?575周年的同时,喀山也在召开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编者按:2024年10月22日至24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这是金砖国家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要进一步回顾文明交流的历史和成果。国际儒联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墓ぷ鳎沟梦颐悄芄怀中亟薪涣?,进一步推广中国的文化,在不同领域促进一种新的地缘文化范式的诞生和发展。
过往的人文交流甚至是朝圣之旅,让两国之间加强了相互交流,在精神上、文化上、物质上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彼此、启发彼此,所以人文交流非常重要。泰戈尔的表述对于重新审视两国之间的文明对话具有巨大价值,因为它为搭建友谊的桥梁以克服障碍提供了希望。为此我们要继续做出努力。